上一节课,我们讲解了工厂模式、建造者模式、装饰器模式、适配器模式在Java JDK中的应用,其中,Calendar类用到了工厂模式和建造者模式,Collections类用到了装饰器模式、适配器模式。学习的重点是让你了解,在真实的项目中模式的实现和应用更加灵活、多变,会根据具体的场景做实现或者设计上的调整。
今天,我们继续延续这个话题,再重点讲一下模板模式、观察者模式这两个模式在JDK中的应用。除此之外,我还会对在理论部分已经讲过的一些模式在JDK中的应用做一个汇总,带你一块回忆复习一下。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我们前面提到,策略、模板、职责链三个模式常用在框架的设计中,提供框架的扩展点,让框架使用者,在不修改框架源码的情况下,基于扩展点定制化框架的功能。Java中的Collections类的sort()函数就是利用了模板模式的这个扩展特性。
首先,我们看下Collections.sort()函数是如何使用的。我写了一个示例代码,如下所示。这个代码实现了按照不同的排序方式(按照年龄从小到大、按照名字字母序从小到大、按照成绩从大到小)对students数组进行排序。
public class Demo {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List<Student> students = new ArrayList<>();students.add(new Student("Alice", 19, 89.0f));students.add(new Student("Peter", 20, 78.0f));students.add(new Student("Leo", 18, 99.0f));Collections.sort(students, new AgeAscComparator());print(students);Collections.sort(students, new NameAscComparator());print(students);Collections.sort(students, new ScoreDescComparator());print(students);}public static void print(List<Student> students) {for (Student s : students) {System.out.println(s.getName() + " " + s.getAge() + " " + s.getScore());}}public static class AgeAscComparator implements Comparator<Student> {@Overridepublic int compare(Student o1, Student o2) {return o1.getAge() - o2.getAge();}}public static class NameAscComparator implements Comparator<Student> {@Overridepublic int compare(Student o1, Student o2) {return o1.getName().compareTo(o2.getName());}}public static class ScoreDescComparator implements Comparator<Student> {@Overridepublic int compare(Student o1, Student o2) {if (Math.abs(o1.getScore() - o2.getScore()) < 0.001) {return 0;} else if (o1.getScore() < o2.getScore()) {return 1;} else {return -1;}}}}
结合刚刚这个例子,我们再来看下,为什么说Collections.sort()函数用到了模板模式?
Collections.sort()实现了对集合的排序。为了扩展性,它将其中“比较大小”这部分逻辑,委派给用户来实现。如果我们把比较大小这部分逻辑看作整个排序逻辑的其中一个步骤,那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模板模式。不过,从代码实现的角度来看,它看起来有点类似之前讲过的JdbcTemplate,并不是模板模式的经典代码实现,而是基于Callback回调机制来实现的。
不过,在其他资料中,我还看到有人说,Collections.sort()使用的是策略模式。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。如果我们并不把“比较大小”看作排序逻辑中的一个步骤,而是看作一种算法或者策略,那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策略模式的应用。
不过,这也不是典型的策略模式,我们前面讲到,在典型的策略模式中,策略模式分为策略的定义、创建、使用这三部分。策略通过工厂模式来创建,并且在程序运行期间,根据配置、用户输入、计算结果等这些不确定因素,动态决定使用哪种策略。而在Collections.sort()函数中,策略的创建并非通过工厂模式,策略的使用也非动态确定。
在讲到观察者模式的时候,我们重点讲解了Google Guava的EventBus框架,它提供了观察者模式的骨架代码。使用EventBus,我们不需要从零开始开发观察者模式。实际上,Java JDK也提供了观察者模式的简单框架实现。在平时的开发中,如果我们不希望引入Google Guava开发库,可以直接使用Java语言本身提供的这个框架类。
不过,它比EventBus要简单多了,只包含两个类:java.util.Observable和java.util.Observer。前者是被观察者,后者是观察者。它们的代码实现也非常简单,为了方便你查看,我直接copy-paste到了这里。
public interface Observer {void update(Observable o, Object arg);}public class Observable {private boolean changed = false;private Vector<Observer> obs;public Observable() {obs = new Vector<>();}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ddObserver(Observer o) {if (o == null)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();if (!obs.contains(o)) {obs.addElement(o);}}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deleteObserver(Observer o) {obs.removeElement(o);}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() {notifyObservers(null);}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(Object arg) {Object[] arrLocal;synchronized (this) {if (!changed)return;arrLocal = obs.toArray();clearChanged();}for (int i = arrLocal.length-1; i>=0; i--)((Observer)arrLocal[i]).update(this, arg);}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deleteObservers() {obs.removeAllElements();}protected synchronized void setChanged() {changed = true;}protected synchronized void clearChanged() {changed = false;}}
对于Observable、Observer的代码实现,大部分都很好理解,我们重点来看其中的两个地方。一个是changed成员变量,另一个是notifyObservers()函数。
我们先来看changed成员变量。
它用来表明被观察者(Observable)有没有状态更新。当有状态更新时,我们需要手动调用setChanged()函数,将changed变量设置为true,这样才能在调用notifyObservers()函数的时候,真正触发观察者(Observer)执行update()函数。否则,即便你调用了notifyObservers()函数,观察者的update()函数也不会被执行。
也就是说,当通知观察者被观察者状态更新的时候,我们需要依次调用setChanged()和notifyObservers()两个函数,单独调用notifyObservers()函数是不起作用的。你觉得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多此一举呢?这个问题留给你思考,你可以在留言区说说你的看法。
我们再来看notifyObservers()函数。
为了保证在多线程环境下,添加、移除、通知观察者三个操作之间不发生冲突,Observable类中的大部分函数都通过synchronized加了锁,不过,也有特例,notifyObservers()这函数就没有加synchronized锁。这是为什么呢?在JDK的代码实现中,notifyObservers()函数是如何保证跟其他函数操作不冲突的呢?这种加锁方法是否存在问题?又存在什么问题呢?
notifyObservers()函数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函数那样,一把大锁加在整个函数上,主要还是出于性能的考虑。
notifyObservers()函数依次执行每个观察者的update()函数,每个update()函数执行的逻辑提前未知,有可能会很耗时。如果在notifyObservers()函数上加synchronized锁,notifyObservers()函数持有锁的时间就有可能会很长,这就会导致其他线程迟迟获取不到锁,影响整个Observable类的并发性能。
我们知道,Vector类不是线程安全的,在多线程环境下,同时添加、删除、遍历Vector类对象中的元素,会出现不可预期的结果。所以,在JDK的代码实现中,为了避免直接给notifyObservers()函数加锁而出现性能问题,JDK采用了一种折中的方案。这个方案有点类似于我们之前讲过的让迭代器支持”快照“的解决方案。
在notifyObservers()函数中,我们先拷贝一份观察者列表,赋值给函数的局部变量,我们知道,局部变量是线程私有的,并不在线程间共享。这个拷贝出来的线程私有的观察者列表就相当于一个快照。我们遍历快照,逐一执行每个观察者的update()函数。而这个遍历执行的过程是在快照这个局部变量上操作的,不存在线程安全问题,不需要加锁。所以,我们只需要对拷贝创建快照的过程加锁,加锁的范围减少了很多,并发性能提高了。
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折中的方案呢?这是因为,这种加锁方法实际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。在创建好快照之后,添加、删除观察者都不会更新快照,新加入的观察者就不会被通知到,新删除的观察者仍然会被通知到。这种权衡是否能接受完全看你的业务场景。实际上,这种处理方式也是多线程编程中减小锁粒度、提高并发性能的常用方法。
JDK中java.lang.Runtime类就是一个单例类。这个类你有没有比较眼熟呢?是的,我们之前讲到Callback回调的时候,添加shutdown hook就是通过这个类来实现的。
每个Java应用在运行时会启动一个JVM进程,每个JVM进程都只对应一个Runtime实例,用于查看JVM状态以及控制JVM行为。进程内唯一,所以比较适合设计为单例。在编程的时候,我们不能自己去实例化一个Runtime对象,只能通过getRuntime()静态方法来获得。
Runtime类的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。这里面只包含部分相关代码,其他代码做了省略。从代码中,我们也可以看出,它使用了最简单的饿汉式的单例实现方式。
/*** Every Java application has a single instance of class* <code>Runtime</code> that allows the application to interface with*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application is running. The current* runtime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<code>getRuntime</code> method.* <p>* An application cannot create its own instance of this class.** @author unascribed* @see java.lang.Runtime#getRuntime()* @since JDK1.0*/public class Runtime {private static Runtime currentRuntime = new Runtime();public static Runtime getRuntime() {return currentRuntime;}/** Don't let anyone else instantiate this class */private Runtime() {}//....public void addShutdownHook(Thread hook) {SecurityManager sm = System.getSecurityManager();if (sm != null) {sm.checkPermission(new RuntimePermission("shutdownHooks"));}ApplicationShutdownHooks.add(hook);}//...}
实际上,我们在讲解理论部分的时候,已经讲过很多模式在Java JDK中的应用了。这里我们一块再回顾一下,如果你对哪一部分有所遗忘,可以再回过头去看下。
在讲到模板模式的时候,我们结合Java Servlet、JUnit TestCase、Java InputStream、Java AbstractList四个例子,来具体讲解了它的两个作用:扩展性和复用性。
在讲到享元模式的时候,我们讲到Integer类中的-128~127之间的整型对象是可以复用的,还讲到String类型中的常量字符串也是可以复用的。这些都是享元模式的经典应用。
在讲到职责链模式的时候,我们讲到Java Servlet中的Filter就是通过职责链来实现的,同时还对比了Spring中的interceptor。实际上,拦截器、过滤器这些功能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职责链模式来实现的。
在讲到的迭代器模式的时候,我们重点剖析了Java中Iterator迭代器的实现,手把手带你实现了一个针对线性数据结构的迭代器。
好了,今天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。我们一块来总结回顾一下,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。
这两节课主要剖析了JDK中用到的几个经典设计模式,其中重点剖析的有:工厂模式、建造者模式、装饰器模式、适配器模式、模板模式、观察者模式,除此之外,我们还汇总了其他模式在JDK中的应用,比如:单例模式、享元模式、职责链模式、迭代器模式。
实际上,源码都很简单,理解起来都不难,都没有跳出我们之前讲解的理论知识的范畴。学习的重点并不是表面上去理解、记忆某某类用了某某设计模式,而是让你了解我反复强调的一点,也是标题中突出的一点,在真实的项目开发中,如何灵活应用设计模式,做到活学活用,能够根据具体的场景、需求,做灵活的设计和实现上的调整。这也是模式新手和老手的最大区别。
针对Java JDK中观察者模式的代码实现,我有两个问题请你思考。
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,如果有收获,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