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师兄

28 | 长期主义:从产品到职场、人生

你好,我是苏杰。最后这节课,让我们一起聊聊长期主义这个话题。

整个加更的内容,主题是“长大以后”。产品长大了、用户变多变复杂了、团队扩张了,我们必须考虑赚钱养家的问题,并且思索怎么通过组织能力让基业长青。

总的来说,能力越大、责任越大,而我说过一句话:每个产品经理最终的产品其实是自己。所以,这背后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自己的成长,把自己的视野扩展,在空间上看得更大,时间上看得更长。

接下来,我们就跳出日常工作,来聊聊“长期主义”,因为当拉长时间后,我们会自然地关注到一些非工作、甚至非产品业务的事情。毕竟工作、职场并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,甚至,连主干都算不上。

所以,在加更的最后一节里,我会感性一些,和你一起跳出具体的产品和业务,和你一起用更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,乃至人生。从大了说,我希望可以让你重新思考人活一世的意义,从小了说,我希望能帮你减轻日常的焦虑,不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。

日拱一卒,不期速成

在我2021年看过的书里,《最好的告别》绝对可以排进前三,这是一本讲衰老和死亡的书(改天写个书评),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我们如何使用时间,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。

而我对长期主义的理解,就是在做事之前,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去思考,也就是“认为自己还有很长时间”,也许,有些原来不存在的选项就会浮现。

极端一点,就像有些宗教里“轮回”的概念,相当于给了教徒永续的时间,给了他们慢下来、停下来的信心,所以,我们会感觉那些教徒很从容。反之,在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的价值观下,其实我们很难和长期主义共处,和时间做朋友。

比如在企业里,各级职业经理人都有任期的问题,而很多事从短期看是负收益,但长期有利;或者是局部负收益而全局有利。所以,职业经理人为什么要长期主义呢?只有创始人,这种和企业同生共死的人,才会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者。

那如何让更多人可以长期主义?是靠规则?还是靠价值观?我也不知道。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: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,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?我的回答是:换个视角,个体的死亡是对种群的最后一次贡献,释放资源。

所以,个体的视角不管怎样都是“短视”的,毕竟我们最多活百八十年,要想把视角拉得更长,就必然要摆脱自我中心,站在更大的群体利益的视角去思考,这当然很难。

说具体一点的,怎么长期主义一些呢?其实可以尝试在思考的时候,除了个体视角,再加上群体视角,多做些传承的事情,把好的东西给后辈、给团队、给你认为值得的他人和组织,等等。这样,我们会减少对短期得失的关注。举个例子,当组织把培养人看得比具体某个业务的成败更重的时候,就相对长期主义了;当父母愿意承担一定损失,让孩子自己尝试而不是代劳的时候,就相对长期主义了。

事的得失,都是相对短期的,人的成长,才是真正长期的。

我有一个2060计划,是在疫情期间列的一个表格。在表格中,从2020到2060年,每年一行,一直到我80岁;而每一列则写了对我很重要的人的年龄,还有那一年可能发生的大事。比如,2030到2035年期间,儿子大概率会离家去读书,这对我们“老两口”的生活会带来巨大改变。那会儿,工作应该不是生活的重心了,那我们应该住在哪里?需要住什么样的房子?每天做什么?简单想想都觉得会和现在很不一样。

时间尺度不一样了,对一周一月一年的得失就不是很在意了,对这一生重要的事情也可以慢慢浮现出来,而仅仅把表格列出来,你就会发现有新的思考。

以上这些思考,也许让我很难在大组织里长期待得住。毕竟我的能力也做不了创始人,所以很难获得一片净土,让我一门心思几十年做一件小事。而我想做的,也只是一些小事而已,就如下面这个得到里的截图,罗振宇老师所言。

图片

日拱一卒,不期速成”在一个往前冲的组织里,显得挺讨厌的吧?不过我更在意的是目标和方向,然后设置一个永远完不成的使命。使命就是要是没法完成的才好,然后,不在意短时间尺度的结果。这有点理想化,所以我创造条件,只是为了让自己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一些。

从产品生命周期看人生

接下来,我想用课里提到过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来理解人的一生,并且说说我对每个人生阶段的应对之策。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产品一样分为四个阶段:

  • 未成年直到大学阶段,是探索期/验证期;
  • 刚工作开始那三五年,长一点到十几年,是爆发期/成长期;
  • 中年危机是增长放缓,甚至停滞,进入平台期;
  • 老年就是平台阶段无法维系,进入衰退期。

验证期,我们应该充分尝试各种职业、各种人生,交各种朋友,风险偏好大一点,这时候没什么可失去的。

爆发期是初入职场的阶段,正在学习这门课的你,可能已经有至少三五年的工作经历了。这时候,你应该尽力去做“吃青春饭”的事情,努力积累,为了自己“996”,而不是为了公司。同时,你需要意识到没有永续的爆发期,每个人总会进入平台期,要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。

平台期应该在进入职场10年左右出现,少数很强的人可以把平台期推后,但总会碰到。这时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时期,人生没了剧本,不再被关注,又承担着最大的责任。我们需要花10年以上的时间去转型,从吃青春饭的环境转到一个有“老师傅”的环境。我自己做法,就是前几年吃互联网的青春饭,之后转做咨询顾问。

衰退期,虽然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遥远,但我们的长辈可能已经在面对了,而我们也终将面对,所以我反而想“以终为始”,和你深入地聊一聊。

改变面对衰退期的态度

在衰退期的职场,我们会面对“退休”这个课题,你是否对这个词很渴望?如果是的话,那就要想一下,这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你,每天都在做不想做的事情?而经典的退休模式,好像是一个突变,前一天还在工作,后一天就啥也不用干了,这真的妥当吗?自由是一种责任,一个原来不用规划自己时间的人,忽然有了大笔的空闲时间,你真的能处理好吗?类比一下,就有点像没什么钱的人突然中了巨额彩票,但好像很少有人能把它处理好的。

所以,我有一个设想,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践行渐变式的退休方式,学习如何退休。具体地说,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让自己每周(相对而言是为了赚钱的、没那么喜欢的)工作时间越来越短,平滑过渡,比如二十多岁是all in工作的,三十多岁每周工作50小时,四十多岁每周工作40小时,五十多岁每周工作20小时,六十多岁每周工作几个小时……

当非工作时间越来越多以后,也是需要练习如何使用的。我最近也问了好几位更年长一些的朋友,他们给了我一些经验:

  • 对世界不冷漠;
  • 对他人不迎合;
  • 对自己不放纵。

不冷漠意味着好奇心;不迎合则可以用平等的心态与各种人交流;而不放纵意味着做每件事之前“想清楚”利弊得失,想清楚以后,玩游戏、刷剧也不算放纵,做过又后悔才算放纵。当然,这三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,并且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开心,这也是一个努力方向。

在衰退期的最后一段时间,每个人都必将进入那个医学也无能为力的阶段,“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”且不可逆。目前大多数做法是花费巨大的时间、精力、金钱(不只是自己,还包括家人朋友的),来换取一个无可避免的结局,并且邻近结局的那一段时间体验极差。

我们都知道服务设计里有一个“峰终体验”的概念,从人的一生来看,峰值体验很可能是在爆发期,是每个人在老了之后都会无数次回忆,讲给后辈听的东西,而终值体验就是死亡前的一段时间**,如果我们面对死亡如上述所言,那这辈子的终值体验一定是很糟糕的。

但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是采取姑息疗法,还是医学抢救治疗。两者的优先顺序正好相反,医学抢救治疗以治病为先,以延长寿命为先;而姑息治疗则以病人的舒适度为先,根据病人身心情况来调整治疗手段。插一句,对于产品的衰退期,也是如此,延长寿命并不是唯一目标。

我们终将有一个转折点,从努力医治,转换为放弃治疗而追求“更开心的终值体验”,比如是为了“止痛、和亲友开心的聚一次”而服药,而不是为了治好病而服药……我似乎被说服了,平静的接受衰退期似乎是一个更好的态度,将来我可以很平静地和后辈沟通这件事。但,如何与长辈沟通这件事,似乎非常难。

小结

好了,最后的最后,让我们回到当下,我想用爱因斯坦的《我的世界观》一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: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大自然最美丽的馈赠。

希望这节课能让你对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、甚至这一生应该怎么过这样的话题,产生一点重新思考的冲动。还是那句话,作为产品经理,或者说产品创新者,以真正长期主义的视角来看,最终的产品其实是自己。

共勉,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