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师兄

26 | 养家糊口:商业模式 = 价值 + 收入 + 过程

你好,我是苏杰。今天让我们一起聊聊商业模式的话题。

当产品的用户数到了一定程度、团队规模也上去了以后,也就意味着成本越来越大,我们必须开始思考商业化,也就是如何获得收入,如何赚钱的事情了。

收入的获得源于用户对价值的认可,而盈利则还要考虑成本的问题,背后体现了“做出来”“推出去”等工作环节的运作效率(详细内容你可以看看第14节)。这一讲呢,我们就来聊聊如何赚钱获得收入,而各种赚钱的模式,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“商业模式”一词。

在进入主题之前,我想请你思考一道题:假设某新款 Pad 的市场零售价是 2400 元,进货价为 2000 元,但现在限定你只能以 1800 元的价格出售这台 Pad,并且要求不停地销售、不断地赚钱。请问可以怎么做?

这是一个看似无解的题目,也是很多时候,我们的产品面临的困境,但事实上是存在实现的可能性的。具体怎么做,你可以先自己思考,学完这一讲后,我相信你对这道题会有更多的思路,我在文末的扩展阅读里也给出了一些解法,供你参考。

其实,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:为谁提供什么“价值”,靠什么方式转换为“收入”,这两者之间通过什么商业“过程”来支撑。 因此,获取收入的要点就是想清楚价值、收入和过程,接下来我们展开聊。

价值

这里的价值,是指产品给用户创造了什么价值,一定是用户视角下的价值,常见的有以下几种。

第一种:差异化价值

差异化不是指产品本身的区别,比如采用的技术方案不同,而是产品在用户眼中的不同。例如有些视频作品的官方会放出“泄露版”,但这个版本与正式版有画质差别,这样就会凸显正式版的差异化价值,而泄露事件本身也是一次营销行为。

第二种:长尾需求价值

长尾需求就是指多样性用户的过于多样化、个性化的需求,这里最经典的就是亚马逊。原来在线下书店,因为受有限货架的限制,有很多小众图书都买不到,而后来亚马逊就满足了这一需求,由此打开了长尾需求的市场。

第三种:社交价值

社交价值是指用户心理上的认知,它体现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。如早期的iPhone、 特斯拉等产品。人们可以用这些产品来给自己“贴金”。各种奢侈品、高端品牌也有类似的社交价值溢价。

第四种:个性化价值

个性化价值是指产品针对不同用户做到“千人千面”。比如传统的内容推送产品与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送产品相比,前者只能给所有人看同样的内容,后者则可以针对每个用户提供特定的内容。当然,这背后要依托于大量的数据积累,才能实现这种智能行为。

这里,我们只是举例说了几种常见的价值,并不完备,如果你还能想到什么,也欢迎留言。说完了常见的用户价值,我们再看看获取收入的常见方式。

收入

顾名思义,收入讲的就是如何通过产品赚到钱。

第一种:用户直接付费

这一种最为常见。这种情况下,客户与终端用户重叠为同一自然人或组织实体。

第二种:常见于线上产品的第三方付费

这种情况下,客户与终端用户分离,付钱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不是同一方,比如一款内容产品的广告模式:终端用户可以免费看资讯、短视频,但费用是由投广告的企业支付的。

第三种:将产品做某种切割,部分付费部分免费

有时,一个产品有无收入、是否免费,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。一个看似免费的产品,也可能有隐藏的收入。我们可以从各种维度来对产品进行切割。比如剃须刀免费刀片收费、餐厅里的米饭免费菜品收费、手机免费但通话收费等等。

给用户提供了价值、获取了收入,最后我们来看这期间的过程类型。

过程

各种商业过程,就是如何把用户价值转化为我们的收入,即用户感受到了价值,然后愿意付出一笔钱来交换这个价值,这笔钱就成为了我们的收入。而具体的做法,在本质上其实都是为了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、挤出利润空间。常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。

第一种:去中间化

这一做法的核心即直销、脱媒。互联网天生就具有供需直连、脱媒的特性,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广告语“没有中间商赚差价”。从用户生态的视角看,去中间化减少了参与分取利润的用户角色。这样一来,在创造的总价值不变的前提下,每个角色的利润空间都有可能增加。

第二种:集约化

这种做法也叫工厂化,它的特点是通过扩大规模提升效率。比如餐饮连锁店的中央厨房可以把各种食材集中加工,效率远高于每个门店做同样的事情。又如在线教育的教研室集中研发课程和教材,节省了每个老师的时间。

第三种:共享

企业有一定的资源储备后,可以考虑做平台。比较典型的企业有 Airbnb、Uber 等。 Airbnb 自己没有一间房,Uber 自己没有一辆车,它们只提供了一个平台,链接用户和产品。但是,任何公司若一开始就做平台则必败无疑,因为平台是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演化出来的,而不是凭空搭建出来的。

第四种:外包/众包

有些任务,我们可以通过松散合作来降本增效。21 世纪初诞生的维基百科就已经在用众包的方式编辑内容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企业,把越来越多的任务外包/众包给非正式员工,通过采购各种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来提升效率。毕竟,公司的边界本来就是动态的,要不断权衡“把一件事放在内部做还是和外部合作”,最终选择二者中效率更高的方式。

好了,我们这节课就介绍这四种常见的过程,如果你想到了更多,也欢迎给我留言。

了解了商业模式的三大要点,再回看如今成功的商业化产品,我们可以发现,他们的商业模式几乎都是对以上几种价值、收入、过程类型的排列组合。比如抖音让内容消费者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个性化内容,采取第三方付费的方式获取收入(如广告主付费),并且通过把优质内容外包给很多内容生产者的方式,实现了降本增效。

再举个例子,某二手车 App 为了让买家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车,搭建了去中介化的网络平台来取代传统中间商,建立了集约化的智能车价评估系统来替代传统的人工咨询服务。同时,他们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向买方或卖方收取远少于传统中介的“手续费”,并且,买家可以选择分期付款。这样一来,它在平台化运作的同时,让自己的利润实现了增长。

网红是如何一步步商业化的?

对应前面的内容,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看看“网红”这个产品是如何一步步商业化的。

一位年轻人小 A 因为有点个人才艺,闲着无聊便做起了直播。当时,只有零星的几个粉丝会给他打赏,他也并没有考虑将自己的直播内容商业化。

后来随着人气越来越旺,小 A 慢慢发现,打赏变成了一笔不小的收入,甚至已经超过了他本职工作的收入。于是,他开始用心琢磨怎么更好地和粉丝互动,怎么良性地增粉、鼓励打赏。因为直播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多,他干脆辞去了工作,转型做起了专职主播。

某一次直播时,有一个网友问他刚才吃的零食是什么、在哪里买的,他正好买了很多零食,于是本着“宠粉”的态度对粉丝说,干脆我给你寄一点吧。这个粉丝很开心,给他打赏了一大笔钱,而其他粉丝看到这个情况也跃跃欲试。渐渐地,直播里出现的各种零食、穿的衣服、桌上的生活用品都有粉丝想买。小 A 盘算,自己干脆开始带货吧。于是,他变成了卖货的主播。

这时候,小A借助对他的忠实粉丝的理解,提供了具有个性化价值的商品,通过去中间化的过程,直接向粉丝收费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小 A 的粉丝更多了。但卖货的数量增加以后,小 A 发现自己的发展瓶颈是时间不够用。因为自己每天做几个小时直播就已经很累了,还有诸如选品、 供应商谈判、仓储等诸多事情需要操心,这让他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根本分配不过来。这时候,他决定开展正规化的公司运作,组建团队,让大家分工协作,一起把卖货的生意做大。

但瓶颈依然存在。虽然粉丝流量很大,寻求合作的商家也不少,但一天的直播中能展示的货品很有限,很多商家的商品都排不上档期,这该怎么办?小 A 想到了复制自己的带货能力。他把自己转型做带货主播的经历制作成 SOP(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,标准作业程序)教给后辈,把自己的粉丝分流给其他有潜力的新主播,自己则统一供货。于是,公司除了小 A 自己卖货,也开始孵化小网红,用占股、分润等方式从这些小网红身上获利。

到了这里,小A已经可以向小网红收费了,通过小网红们给更广大的粉丝提供了个性化价值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能看到商品采购上集约化的规模效应。

再后来,小 A 的公司做成了平台,进入良性循环:公司卖货越来越多,获得了规模优势,而且通过向上整合供应链,公司对商品定价越来越有话语权。小 A 甚至打算利用自己“草根逆袭”的人设,推出自己的品牌、收购一些工厂、建立研发体系,做一些原创的、有性价比的商品…

如今,这个年轻人的故事还在继续。

小结

最后我们小结一下,一个产品在探索商业模式的过程中,需要想清楚以下三个问题:

  • 为谁提供什么价值?从用户的视角看,你的产品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?
  • 靠什么方式转换为收入?用户为了获得价值,愿意付钱,愿意付出多少钱?
  • 价值和收入之间通过什么商业过程来支撑? 你怎么样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让用户愿意付的钱超过成本,从而挤出利润空间?
    我们在第18讲里说过,产品经理能创造的价值分为四个层次:发明价值、用户价值、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,如果你开始思考如何养家糊口,思考商业模式的问题,那就说明你至少已经成长到第三个阶段了,与此对应的职场位置,大约是小公司的产品总负责人,或者大公司的产品总监了,可以说未来可期。

思考题

价值、收入、过程,每个关键词都有多种常见类型,可以将这些类型进行排列组合。请你思考一下哪些类型可以套用到自己负责的产品上?

收入与产品价格及价值密切相关,但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产品价格明显低于价值或成本, 企业这么做肯定血亏,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?

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!

扩展阅读

《脑洞题:款新Pad,进货价3000,卖1800,问:怎么赚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