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师兄

22 | 步步为营:项目、产品、平台、生态

你好,我是苏杰。

我在升级后的M2V6P框架中说过,单一产品的成功并不可持续,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在一个产品从小到大的过程中,是怎么变成复杂的产品组合,或者说产品矩阵,都有哪几个关键阶段,每个阶段要站稳和跨越的要点又是什么。

有了这个认识,相当于在你的头脑里建立起产品通关的攻略,知道这一关的Boss是什么,下一关的挑战又是什么,从而让你未雨绸缪。

当你开始负责一个完整产品以后,就会发现每个产品都很让人头疼,甚至有一种千疮百孔的感觉。然后,就会发现想做的事情非常多,资源总是不够用。

有的公司觉得,自己做了很多事,疲于奔命,但似乎每件事都是一个项目,彼此没什么关系,一直没有自己的产品;有的公司什么都靠自己做,会羡慕没车没司机的滴滴、没酒店的携程、不开店的美团……这类的平台模式;有的公司会觉得生态只是行业龙头的事情,自己做不到也不用管……我认为,这都是产品处于不同阶段的问题,你首先要搞清楚现在的阶段,是一件多大的事情,就可以自然明确目前的要点在哪里,如何稳住当前的阶段,又如何跨入下一个阶段。

也许你听过好几种说法,什么点线面体、草根腰部头部顶级,等等,都是描述产品的阶段,今天,我按照自己的理解,用项目、产品、平台、生态这四个词来定义产品的四大阶段,当然,和其他几种说法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你可以通过查阅更多资料来对比理解。

在开始之前,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之前讲过的第10节,我说一个好产品随着时间的演变,会依次展现出如下特性:个体价值、个体粘性、群体粘性、生态系统

这些特性,其实就对应着项目、产品、平台、生态四个阶段,第10节的时候,我们更多在讲判断产品好坏的特征,这一节更多说每个阶段,要达到的难点、要突破的难点。而产品成长的三次跨越,也就是项目产品化,产品平台化,平台生态化

图片

在最开始的阶段,项目要想成功,靠的是抓机会的能力,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需求、满足了需求,创造了价值,就成功了。但项目有明确的开始结束,通常相对短期,无法持续,这就迎来了第一次跨越——项目产品化。

项目产品化

这是从抓零散的单次机会,转变为打一眼可以持续出水的井。对用户来说,就是要从提供“个体价值”到产生“个体粘性”,一方面是可以持续供给,另一方面是用户持续有需求。类比一下,有点像从采集到农耕、从打猎到游牧的变化,是从打了一只野猪饱餐一顿,跨越到驯化野猪为家猪,大猪生小猪,顿顿有肉吃。

一家软件外包公司,做了N多相似的项目后,总结共性,推出了一个可以服务很多用户的产品,并且还能让用户每年续费,就是这个跨越;一家知识服务公司,做了一门又一门的在线课程,总结出了一套可复制的“做课手册”,用户认可课程质量,持续买单,也是这个跨越。这种类似“批处理”的项目产品化,还可以用在很多场景下。

比如在工作中,经常有同事或合作伙伴翻来覆去问你同样的问题,那么,你就可以把它们做成一个常见问题的文档。以后再有人来问,你就让他先看看文档。而且,你还可以根据大家的问题来不断更新维护这个文档。

我自己在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,经常有同行来加微信。遇到这种情况,普通的操作是打开微信,点好几下找到自己的二维码,然后展示给对方。后来,我把自己的二维码截了个图,做成了手机屏保。这样再有人要加微信的时候,我只要举起手机,屏幕亮了就可以让对方扫码了。

项目产品化,靠的是总结提炼,把服务某个用户的能力,泛化到服务一类用户身上。

项目产品化以后,我们就更容易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了,只不过这时候,我们与用户的关系是很简单的。用户的所有需求都由我们自己来满足,单枪匹马应对千军万马,很累,而且我们要持续做供给,不断满足层出不穷的用户需求,没有借助其他力量,也没有用上杠杆,很难做大。如果想再进一步,就是下一个跨越——产品平台化。

产品平台化

这个跨越最关键的变化就是用户出现了多样性,有些用户在满足另一些用户的需求。既然要有平台,就至少有供需双方,比如老师与学生、卖家与买家、司机与乘客、作者与读者……有时候甚至有多方,比如外卖平台上的商家、买家和骑手。这个阶段,产品和用户的关系要从“个体粘性”发展到“群体粘性”,我们可以借助群体中多种用户间的关联,建立平台的增强回路。

比如电商平台的增强回路,是通过良好的体验,带来更多的流量与买家,进而吸引更多的卖家加入平台,买家有了更丰富的商品选择,促进了更好的体验,形成闭环。

又如在线教育平台的增强回路,是用优质的知识内容,吸引更多的学员,给平台带来更多的收入,从而可以用更多的名(学员多)利(课酬高)回报来吸引更好的老师,老师再产出更优质的内容,形成闭环。

平台化以后,产品就产生了一种自运营的感觉,我们搭台,用户自己唱戏。从自营到平台,随着供给者的上限打破,自然能满足更多需求,产品的天花板也就提升了很多。

大不一定好,做产品的目的,可以小而美,也可以大而全,只要你想的和做的一致,不纠结就好。如果想小而美,也需要理解生态,这样才能在生态中找到相对好的位置,不至于被市场淘汰。如果你还想做大,那就要把自己融入生态,而某个行业,或者说垂直市场,就是生态本身,你想一统天下,就必须思考下一个跨越——平台生态化。

平台生态化

这是积淀长期的基本盘,要面向整个行业,优化效率,甚至重塑生态。这一阶段,产品与用户的关系要从“群体粘性”到“生态粘性”。

生态与平台的最大区别,在于用户是否离得开这家公司,公司和用户的耦合深浅。举个某外卖平台的例子,如果商户是堂食为主,只是通过你这里营销,获得一点线上的增量客户,那你就只是平台。如果商户还用你来管理客户、财务、采购,后来又把临街的门店退租,放弃堂食生意,去租了一个更便宜的厨房专做外卖订单,那你就趋近于生态了。

打个比方,如果产品某天挂了,商家也得歇业一天,那就是生态,如果商家只是少了一些订单,那就只是平台。

从服务个体到服务生态,开始的破局靠理解需求,后面的做大靠掌握供给。“需求侧”是对狭义用户的深刻洞察,“供给侧”也是洞察用户,不过要更清楚地理解用户生态里各种各样的角色。理解“需求侧”,是思考赚谁的钱,理解“供给侧”,是思考和谁一起分钱,找到“共生者”,只有分钱的人足够多,才能做得足够大。比如华为是和高科技人才一起分钱,阿里是和广大中小企业分钱,B站是和有才华的up主一起分钱。

换一个角度,如果你就想小而美,那么就去成为生态里不可替代的“共生者”吧。

一次“从小到大”的实践

我想再和你分享一个自己服务过的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案例,看这家公司是如何从项目、产品、平台再到生态的。当然,他们现在还在路上。

这家公司原来是做医疗器械销售的,机缘巧合拿到了某个海外品牌在国内的代理权,这是很典型的项目式成功。代理做得好了以后,就开始介入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过程,加一点适合中国市场的研发。在这个过程中,2C呢,铺起了药店的渠道去卖家用仪器;2B呢,和很多医院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。注意这些铺垫,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

这家企业的设备,和慢性病(主要是高血压和糖尿病)相关。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数据,我国有高血压的人大概 4 亿,有糖尿病的人大概 1 亿。你看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,但是这家公司原来只是卖设备,尽管市场很大,但单靠卖设备,需求量还是有限,难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。所以他们就在想怎么去转型,怎么去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
接下来他们做了这么几件事。首先把他们的家用硬件给联网,本来卖出去的只是单机版的终端,在联网了以后,数据就能收集上来了,然后再结合它的软件端(小程序、App),把本来的硬件变成了一个慢病管理的服务,和用户建立起长期关系,这就实现了项目产品化。原来只是卖设备那一次能创造价值,现在可以通过服务持续创造价值。

但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,接下来,又尝试把慢病服务变成了慢病社区。患者的家人、社区医生、患者定期就医的医院,把这些用户生态网络里面的节点都结合在一起,就做出了一个慢病服务的社区形态的产品。让产品里的其他用户来服务患者,这就是产品平台化。

有了这个社区产品,他们想象的空间就非常大了,后面还可以做很多增值服务,比如引进一些健康餐的供应商、辅助用品的卖家、家门口的药店等等,还可以收年费、服务费,引入各种角色,探索各种商业模式,打造慢病服务的生态型产品。如果他们能走完整个过程,跟原来只是卖硬件就很不一样了。

相信你已经感受到,当企业自身参与了行业的更多环节,可以获得的商业模式自然更有想象力。对于行业,通过这样的平台、甚至生态型的服务,迭代了行业的价值网络,提升了效率,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可以分享收益。

小结

这一节,我们讲了一个产品的动态成长过程,随着阶段的演进,产品也变成了产品矩阵,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产品不同阶段各自的侧重点,以及我们在对应阶段可以做哪些关键动作。

  • 项目:关注单点的即时价值,可以做的事情是识别机会,优化产品,降低用户的使用阻力,减少用户流失,先活下来,对应短期动作;
  • 产品:关注特定用户的价值积累,提升单种用户的粘性,让用户来了还想来、越用越爽,增强用户的积极性……对应中短期动作;
  • 平台:关注多种用户之间的关系,考虑供需双方的平衡,做出正向的网络效应,推动增长飞轮……对应中长期动作;
  • 生态:把某些用户转化为共生者,一起优化价值网络,沉淀组织的基本盘,占据优势生态位……对应长期动作。

最后,我想再提一句。就算我们做到了生态阶段,也逃不过“生态”的生命周期,当整个价值网不行了,你还得面对“跨周期”的更大问题。这时候,在产品和业务以外,组织和文化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,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进一步讨论。

思考题

你的产品,现在在什么阶段?目前有没有站稳?如果要站稳、跨越到下一个阶段,你有什么想法?打算怎么做?

欢迎你分享出来,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。

补充阅读

我对平台和生态的理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