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师兄

07 | 用“原型”低成本验证:差个程序员,也可以做产品

你好,我是苏杰。

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,如何通过做原型,来低成本验证解决方案。这是第二轮MVP——Prototype的第二讲。上一讲我们聊了如何使用Y模型把问题转化为解决方案,接下来,你是不是觉得就应该要派出程序员,来写代码了?

业界有一句著名的玩笑,说“就差一个程序员了”。这句话的背景大约是说,很多不太懂技术的人,总是认为自己已经想得很清楚了,只要有人去做、去实现就行了。而且他们觉得把产品做出来很容易。

这个说法其实犯了很多个错。

首先,“想清楚”并没有那么简单,通过我们之前几讲的内容,相信你已有体会。

其次,即使产品做出来了,也需要很多调整。这里的“调整”不仅仅是指技术难度方面,而更多的是说,你如何保证你做出来的东西,确实是用户需要的?

如果我们直接上手做真实的产品,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财力和时间。退一步说,就算你不在乎钱,但时间浪费掉以后,市场机会也有可能一去不复返。

所以,这一讲我会和你分享,如何用最少的人、最少的时间、最少的花费,做出一个确实能验证解决方案(而不仅仅是验证问题)的东西。

更妙的是,这种做法,通常不需要程序员参与,在这一阶段,我们甚至可以大声地说“没有程序员,也可以做产品”。

“借假修真”的原型

具体要怎么做呢?这就要依靠“原型”了。我们有七种武器,可以借假修真。

“假”,是说产出物并不是真实产品,“真”,则是说它可以验证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否靠谱。这些内容来自《创意沟通,都是画出来的!》这本书的启发,接下来我一个个地说。

1.土耳其机器人

这个说法来源于1770年出现的一个骗局,一个叫沃尔夫冈·冯·肯佩伦(Wolfgang von Kempelen)的人为了取悦奥地利女皇玛丽娅·特蕾莎(Maria Theresia),“制造”了一个会下国际象棋的机器人。这个机器人的外表是一个身着土耳其传统衣饰、叼着水烟袋的木偶,端坐棋盘前。

然而,真相是棋盘下面的桌子是用镜子伪装起来的,里面实际上是个大箱子,箱子里面悄悄藏了一个棋艺高手。

土耳其机器人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,你可以设计一个看上去功能齐全的产品,但实际上用户接受的是人工服务。

比方说,我们要做一个电商App,那肯定是要做交易流程,但退款退货的功能要不要做呢?一开始可能决定不了,因为这和你卖的商品品类有很大关系。

那么,我们可以这么做,开始的时候先做一个退款退货的“假按钮”,点击以后并没有相应的系统,而是让人工客服介入,处理退款。这样跑一段时间,如果发现退货退款的订单太多人工处理不过来了,再考虑上系统,如果退款退货的量一直不大,那就一直人工处理好了。

2.酒店门童

酒店门童,就是那个对你有求必应的人。

酒店门童和土耳其机器人有点像,都是用人工服务来替代产品。但两者的差异在于,酒店门童的人工服务会直接与用户发生交互,用户很清楚,他接受的是贴身的人工服务。

这时候你要找到对你的新产品概念感兴趣的用户,提供与成型的产品完全一样的服务,只不过它是人工的。

打个比方,一家2B做企业服务的公司,对于最开始的几个客户,很可能是通过人肉服务的方式实现的,把这几个客户的项目当成定制项目来做。在做的过程中,总结提炼它们的共性,慢慢打磨将来可以批量化服务很多客户的产品,让更多的环节可以由客户自助完成。

3.众筹

虽然没有做出产品,但你可以做出一些图文视频材料,告诉潜在用户,你将要做的是什么产品。

然后让用户用各种行动来告诉你是否认可产品,比如点赞、评论、转发分享等,如果能有真金白银的投票,就像很多在众筹网站上众筹的产品,那就更棒了。

筹款成功了固然好,但筹款失败了也有巨大价值,至少避免了把产品做出来之后才发现用户不认可的窘境。

在线存储公司Dropbox在开发产品之前,做了一段产品功能的介绍视频,放在YouTube上,探测目标用户看完视频之后的反应。

最终,视频的各种数据十分火爆,让Dropbox团队充分验证了用户的需求,坚定了信心。

淘宝众筹上很多的商品,类似预售,通过销售情况,也可以看出哪些产品真的值得投产,哪些产品不需要继续投入资源。

4.善意谎言

这和众筹有点像,都是没做产品,告诉用户我们将要做什么,但善意谎言的区别是,假装已经做出了一项新产品或新服务,来试探有没有用户感兴趣。

比如产品宣传单页,经常被用来探测市场反馈。

做产品之前,先做个宣传/销售用的小册子,投放市场,看到底有多少人主动联系。对于联系过来的人,也不用担心没有产品提供,大致的话术是:感谢关注,还没做好,送您VIP体验资格,上线后第一时间联系您。

很多公司的PR部门,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来帮助产品创新。

具体点说,就是通过非正式渠道放出消息,说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了,然后看市场反馈。如果反馈好,那就继续加大资源投入,如果反馈不好,那就可以官宣发表声明,说之前是个假消息。

5.动物标本

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,就是做一个高保真的静态原型,看起来和真的一模一样,可以让用户“装模作样”地用一下,但并不具备真正的功能。

不过这种方法,多用于发现产品本身的设计、体验细节问题、特别是外观、形态方面。

一些数码硬件,都要做这一步,用各种材料做一个模型出来,然后让大家从各个角度看,触摸把玩。这可以发现很多值得优化的地方。

要注意的是,这个方法通常只适用于验证产品外在的特性

6.乾坤大挪移

这也是个很有趣的技巧,借用竞争对手已经发布的产品,通过简单的重新包装,装作自己的产品,来测试某些假设。

比方说想测试用户喜欢哪种洗发水的香味,就可以买市面上已有的很多种来,用测试结果指导我们自己的设计。

再比如做手机应用程序,还可以直接拿竞品的App来给用户试用,以避免自己在设计的时候犯同样的错。

7.低配的诱惑

最后这个办法,是开发一个功能有限的低配版本,来试探用户的反应。

这是唯一一个需要做一部分真实产品的做法,当然,它能够验证的假设也会更多一些。

比如小米内测版的路由器,接近工程样机,有基本功能,但很多体验性、包装都还不是成品的样子。有些硬件产品,比如我见过创业者用乐高搭出来给用户做测试,也是类似的方式。

这七种武器,在现实应用的时候也可以灵活混搭。比如有些车企用了“6+7”的做法,简单地说,就是新车的发动机底盘已经做出来了,装在老车型上给用户试用。

不轻易做真实产品功能还有一个现实意义——上线容易下线难。

任何产品功能上线后,如果只有很少的人在用,就会陷入尴尬境地——如果下线,这些在用的人会跳起来说:“我用得好好的功能,你们为什么要下线”。

而如果迫于这种压力,勉强继续维护着这一功能,一方面有成本,投入产出比很低;另一方面后续新功能也必须考虑和这个鸡肋功能的兼容、协作。

所以,我很推崇一句话——完美不是无一分可增,而是无一分可减。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加法的时候,必须慎之又慎。

生活中,我们在做重大决策之前,也可以灵活使用上述手法。

比如,想不好装修到底是喜欢北欧还是简美还是现代,可以先让设计师渲染一份对比的效果图。

再比如,做买某种车的决定之前,可以先租同样的车型来个周末两天的周边自驾游。

小结

这一讲,我们介绍了很多免开发,或者最多少量开发投入就能验证解决方案的手段。

要做好这一步,开始提出的“关键假设”很重要,就是说你到底要验证什么。比如著名鞋类电商Zappos(后来被Amazon收购了)在早年要验证的两个问题就是:

  1. 用户愿意在网上买鞋;
  2. 可以通过给用户寄三双鞋,用户留一双的方式来打消顾虑。

所以,他们一开始并不需要做电商系统,也不需要自己建仓库采购库存,而只是做了一个可以下单的页面,一旦有用户下单,他们就去线下商店买鞋,然后寄给对方。

通常,一种原型只能验证部分关键假设,所以,我们有可能为一个产品做多个原型,或者做一个兼具上面多种特征的混合原型,但哪怕这样,综合的投入产出比也远远低于一上来就做真实的产品。

思考题

希望你能深入了解这七种原型武器,分析一下自己的产品适合哪一种,并试着把某种方法用在自己的产品上。

如果你能想到第八种低成本验证的手段,欢迎给我留言,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,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