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来看,微软作为办公软件领域的霸主当之无愧,它的Office系列是事实上的业内标准。但是办公软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,故事的开始并不是这样的。相反,无论是在字处理软件市场,还是在电子表格市场,微软不但不是初创者,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都有其他公司与其分庭抗礼,甚至比它强得多。
那么,为什么这些公司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,微软却成了最后的霸主呢?是微软战斗力特别强吗?是这些企业的产品不行吗?
都不是。办公软件的战斗史告诉我们:这些公司大都死于内忧;而微软“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”,却几乎没有出现过内部问题。
内忧往往比外患更可怕。这个道理看似浅显易懂,但很多公司都败在内忧的问题上。在办公软件的发展历程里,你还记得有多少公司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倒下的么?如果再扩展到办公软件之外的企业,这个比例又将是多高呢?
说到内忧在企业中的表现形式,主要有以下两种。
第一种是内斗。有些企业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开始内斗,MicroPro公司的WordStar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因为内斗,MicroPro不同版本的WordStar开始互掐,甚至在用户面前都不能做到自圆其说。很难想象一个出道最早、占有率很高的软件,到最后被自己玩死了;而公司的创始人们,面对被自己窝里斗搞死的企业,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?
企业发展过程中,这种内斗其实非常常见。举个例子,Twitter四位创始人之间的内斗,就是硅谷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事情。CEO换了好几轮,Twitter却依然不死不活。最近几年杰克 · 多西(Jack Dorsey)成了CEO,没了新的内斗,Twitter才渐渐趋向稳定,终于开始盈利。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我所说的是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的、空耗型的恶性内斗。如果一个公司内部有多个团体做同一个产品,互相PK,那就不一定是坏事。事实上,很多成功的企业,尤其是“家大业大不缺钱”的主儿,往往在某些技术方向上,让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做类似的产品,并在最后进行优胜劣汰。
这在我看来是很有成效的一种做法。毕竟通过竞争,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,往往会给公司提供最好的软件。但是很多时候内部竞争的发生和发展,并不一定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。如果内部竞争的发生和发展到了足以影响公司经营的地步,那就非常危险了。一不小心,可能会搭上整个公司的前途。
第二种内忧可能更常见,那就是不思进取,不懂得居安思危。 有些企业在确立了垄断地位后,觉得自己一家独大就不需要担心未来了;有些企业,还没来得及确立垄断地位,就开始“休息”了。做企业,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企业,属于高风险的事情,稍微在功劳簿上打个滚儿,可能回头就不知道被哪来的对手掀翻了。
居安思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,对人、对企业来说都是。比尔 · 盖茨曾说,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。可能这就是他在任期间,微软从来没有不思进取的原因吧。纵观办公软件的发展历史,无论是取得了成绩,还是遭受了挫折,微软一直都在前进。所以,最后微软活了下来,更多的同类企业却死得差不多了。
WordPerfect就是不懂得居安思危的典型,所以当操作系统进入图形界面时代后,它很快就被淘汰了。有人说,这是因为微软的操作系统Windows是自己开发的,有先发优势。然而在我看来,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。因为,微软在自己的Windows操作系统还没成熟的时候,就在给苹果开发Excel。WordPerfect如果想转型到图形界面的话,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发新版本。
再比如,Novell是DOS时代著名的网络操作系统。在当时可谓:在个人计算机上,单机靠DOS,联网则用Novell。但是,伴随着从DOS到Windows的飞跃,Windows NT服务器自带网络,并且有更好用的图形界面,Novell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。
当然,Novell并不是没有采取过自救行为。比如,Novell后来买下了WordPerfect,试图在办公领域和微软竞争。但是没过多久就发现这条路行不通,又把WordPerfect给卖掉了。总结原因,Novell大部分时间沉迷于DOS时代的霸主地位,忽视了潜在的危机,等变革真正到来的时候,就理所当然地被革了命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居安思危是一个企业持续成功必须具备的素质。
那么,如何避免内斗,又如何做到居安思危呢? 这个答案价值10亿。我想历史上很多人回答过,也有很多种答案,但是每个人的看法不同,这些答案也是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。
我在这里推荐一个“良方”:亚马逊领导力准则。亚马逊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公司,它的很多条领导力准则都对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发展、防止内斗和不思进取有莫大的帮助。这个专栏里,我也通过系列文章陆续分析讲述了这些领导力准则。
比如“要有硬骨头”,这条领导力准则说的是,讨论意见的时候大家可以畅所欲言,在做出决定以后所有人都遵循这个决定;事情做完之后无论成败,都不会秋后算账赖到某个人身上。这个原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内部发生剧烈斗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