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陈东。
上一讲,我们详细讲解了Top K检索的打分排序过程,并且还提到可以使用堆排序代替全排序,来大幅降低排序的时间代价。然而,对于这整个检索过程来说,精准复杂的打分开销要比排序大得多。因此,如果我们想更大幅度地提升检索性能,优化打分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。那打分过程具体该怎么优化呢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。
想要优化打分过程,一个很自然的思路就是通过简化打分机制,来降低打分开销。但是简化之后,我们的排序结果就不精准了。这该怎么办呢?这个问题先不着急解决,我们先来看看不精准的排序结果对用户会有什么影响。
其实,在搜索引擎中,排在第一页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分数最高的。但由于用户在搜索时,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目标网页,所以只要第一页的网页内容能满足用户的需求,那这就是高质量的检索结果了。
不仅如此,在推荐引擎中也是一样。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进行推荐,可推荐的物品非常多。比如说,如果用户曾经购买过《C加加程序设计》这本书,那接下来我们既可以推荐《C加加编程实战》,也可以推荐《C加加编程宝典》。无论我们推荐哪一本,可能对用户来说差别都不大。
我们发现,其实在很多实际的应用场景中,高质量的检索结果并不一定要非常精准,我们只需要保证质量足够高的结果,被包含在最终的Top K个结果中就够了。这就是非精准Top K检索的思路。
实际上,在工业界中,我们会使用非精准Top K检索结合精准Top K检索的方案,来保证高效地检索出高质量的 结果。具体来说,就是把检索排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,我们会进行非精准的Top K检索,将所有的检索结果进行简单的初步筛选,留下k1个结果,这样处理代价会小很多(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召回阶段);第二个阶段,就是使用精准Top K检索,也就是使用复杂的打分机制,来对这k1个结果进行打分和排序,最终选出k2个最精准的结果返回(这个阶段也被称为排序阶段)。
其实,这个流程你应该很熟悉。这就像我们在招聘时,会先根据简历筛选,再根据面试结果进行筛选。简历筛选的效率很高,但是不精准;面试比较耗时,但能更好地判断候选人的能力,这就属于精准挑选了。
再说回到工业界的检索方案,非精准Top K检索到底是怎么使用简单的机制,来“加速”检索过程的呢?加速的效果如何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在非精准Top K检索中,一个降低打分计算复杂度的重要思路是:尽可能地将计算放到离线环节,而不是在线环节。这样,在线环节我们就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,然后快速截断就可以了。一个极端的方案就是根据检索结果的静态质量得分进行打分和截断。具体该怎么做呢?我们一起来看。
所谓静态质量得分,指的是不考虑检索结果和实时检索词的相关性,打分计算仅和结果自身的质量有关。这样,所有的打分计算就都可以在离线环节完成了。也就是说,我们只需要根据离线算好的静态质量得分直接截断,就可以加速检索的过程了。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,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。
以搜索引擎为例,我们可以不考虑搜索词和网页之间复杂的相关性计算,只根据网站自身的质量打分排序。比如说,使用Page Rank算法(Google的核心算法,通过分析网页链接的引用关系来判断网页的质量)离线计算好每个网站的质量分,当一个搜索词要返回多个网站时,我们只需要根据网站质量分排序,将质量最好的Top K个网站返回即可。
不过,为了能快速返回Top K个结果,我们需要改造一下倒排索引中的posting list的组织方式。我们讲过,倒排索引的posting list都是按文档ID进行排序的。如果希望根据静态质量得分快速截断的话,那我们就应该将posting list按照静态质量得分,由高到低排序。对于分数相同的文档,再以文档ID二次排序。
这样一来,在检索的时候,如果只有一个关键词,那我们只需要查出该关键词对应的posting list,截取前k个结果即可。但是如果我们要同时查询两个关键词,截断的过程就会复杂一些。尽管比较复杂,我们可以总结为两步:第一步,我们取出这两个关键词的posting list,但不直接截断;第二步,我们对这两个posting list归并排序。留下分数和文档ID都相同的条目作为结果集合,当结果集合中的条目达到k个时,我们就直接结束归并。如果是查询多个关键词,步骤也一样。
那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为什么可以对这两个posting list进行归并排序呢?这是因为文档是严格按照静态质量得分排列的。如果文档1的分数大于文档2,那在这两个posting list中文档1都会排在文档2前面。而且,对于分数相同的文档,它们也会按照ID进行二次排序。所以,任意的两个文档在不同的posting list中,是会具有相同的排序次序的。也因此,我们可以使用归并的方式来处理这两个posting list。
总结来说,在使用静态质量得分选取非精准Top K个结果的过程中,因为没有实时的复杂运算,仅有简单的截断操作,所以它和复杂的精准检索打分相比,开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因此,在对相关性要求不高的场景下,如果使用静态质量得分可以满足系统需求,这会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方案。但如果应用场景对相关性的要求比较高,那我们还得采用其他考虑相关性的非精准检索方案。
既然说到了相关性,就必须要提到词频了。我们在上一讲说过,词频记录了一个关键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,可以代表关键词在文档中的重要性。而且,词频的计算是在索引构建的时候,也就是在离线环节完成的,并且它还可以直接存储在posting list中。
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,我们可以考虑使用词频来对posting list中的文档进行截断。具体该怎么做呢?我们可以像使用静态质量得分一样,直接使用词频的值降序排序posting list吗?你可以先自己想一想,然后和我一起分析。
假设,搜索词中只有一个关键词,那我们只需要查出该关键词对应的posting list,截取前k个结果就可以了。这时候,这个方法是可以正常工作的。
但是如果搜索词中有两个关键词A和B,就可能出现这么一种情况:文档1中出现了2次关键词A,1次关键词B;文档2中出现了1次关键词A,2次关键词B。那么,在关键词A的posting list中,文档1的分数是2,文档2的分数是1,文档1排在文档2前面。但是在关键词B的posting list中,文档2的分数是2,文档1的分数是1,文档2排在文档1前面。
这个时候,文档1和文档2在不同的posting list中的排序是不同的,因此,我们无法使用归并排序的方法将它们快速合并和截断。
既然问题出在排序上,那我们能否既用上词频的分值,又保持ID有序呢?有这么一个解决思路,就是对posting list,我们先根据词频大小选出远多于k的前r个结果,然后将这r个结果按文档ID排序,这样就兼顾了相关性和快速归并截断的问题。这种根据某种权重将posting list中的元素进行排序,并提前截取r个最优结果的方案,就叫作胜者表。
胜者表的优点在于,它的排序方案更加灵活。比如说,我可以同时结合词频和静态质量得分进行排序(比如说权重 = 词频 + 静态质量得分),这样就同时考虑了相关性和结果质量两个维度。然后,我们对于每个posting list提前截断r个结果,再按文档ID排序即可。
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,胜者表的提前截断是有风险的,它可能会造成归并后的结果不满k个。比如说,文档1同时包含关键词A和B,但它既不在关键词A的前r个结果中,也不在关键词B的前r个结果中,那它就不会被选出来。在极端情况下,比如,关键词A的前r个结果都是仅包含A的文档,而关键词B的前r个结果都是仅包含B的文档,那关键词A和B的前r个结果的归并结果就是空的!这就会造成检索结果的丢失。
对于胜者表可能丢失检索结果的问题,我们有一种更通用的解决方案:分层索引。我们可以同时考虑相关性和结果质量,用离线计算的方式先给所有文档完成打分,然后将得分最高的m个文档作为高分文档,单独建立一个高质量索引,其他的文档则作为低质量索引。高质量索引和低质量索引的posting list都可以根据静态质量得分来排序,以方便检索的时候能快速截断。那具体是怎么检索的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在实际检索的时候,我们会先去高质量索引中查询,如果高质量索引中可以返回的结果大于k个,我们直接截取Top K个结果返回即可;如果高质量索引中的检索结果不足k个,那我们再去低质量索引中查询,补全到k个结果,然后终止查询。通过这样的分层索引,我们就能快速地完成Top K的检索了。
相比于前面两种优化方案,分层索引是最通用的一种。而且,分层索引还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索引拆分,它可以和我们前面学过的索引拆分技术并存。比如说,对于高质量索引和低质量索引,我们还可以通过文档拆分的方式,将它们分为多个索引分片,使用分布式技术来进一步加速检索。
到这里,非精准Top K检索的三种实现方法我们都讲完了。总结来说,这些方法都是把非精准Top K检索应用在了离线环节,实际上,非精准Top K检索的思想还可以拓展应用到在线环节。也就是说,我们还能在倒排检索结束后,精准打分排序前,插入一个“非精准打分”环节,让我们能以较低的代价,快速过滤掉大部分的低质量结果,从而降低最终进行精准打分的性能开销。
除此之外,我还想补充一点。我们说的“非精准打分”和“精准打分”其实是相对的。这怎么理解呢?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的“精准打分”环节采用的是传统的机器学习打分方式,如逻辑回归、梯度下降树等。那“非精准打分”环节就可以采用相对轻量级的打分方案,比如说采用TF-IDF方案,甚至是BM25方案等。而如果“精准打分”环节采用的是更复杂的深度学习的打分方式,比如使用了DNN模型,那么相对来说,“非精准打分”环节就可以采用逻辑回归这些方案了。
所以说,无论非精准打分的方案是什么,只要和精准打分相比,“能使用更小的代价,快速减少检索范围”,这就足够了。而这也是在前面多次出现过的检索加速的核心思想。
今天,我们主要学习了利用非精准Top K检索为检索过程“加速”。
非精准Top K检索实现加速的方法主要有三种,分别是根据静态质量得分排序截断,以及使用胜者表,利用词频进行相关性判断进行截断,还有使用分层索引,对一次查询请求进行两层检索。
这三种方法的核心思路都是,尽可能地将计算从在线环节转移到离线环节,让我们在在线环节中,也就是在倒排检索的时候,只需要进行少量的判断,就能快速截断Top K个结果,从而大幅提升检索引擎的检索效率。
此外,我们还能将非精准Top K检索拓展到线上环节,通过引入“非精准打分”的环节,来进一步减少参与“精准打分”的检索结果数量。
最后,在工业界中,完整的Top K检索是由非精准Top K检索和精准Top K共同完成的。这种设计的核心思想,是希望用更小的代价快速减少检索排序范围,从而提升整体在线检索的效率。我把它的实现过程总结成了一张示意图,你可以参考它来梳理、巩固今天的内容。
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,说出你的思考过程和最终答案。如果有收获,也欢迎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