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郑晔!
在上一讲中,我们讲了 DDD 中的战略设计,学习如何将识别出来的不同模型放到不同的限界上下文中。那么,接下来,我们就该做更具体的工作了,也就是如何设计模型。在 DDD 中,把具体的模型找出来的做法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:战术设计。
战术设计同样也包含了很多概念,比如,实体、值对象、聚合、领域服务、应用服务等等。有这么多概念,我们该如何区分和理解他们呢?我们同样需要一根主线。
其实,我们可以把战术设计理解成写一个故事。你知道怎样去写个故事吗?写故事通常都是有一定套路的。我们要先构建好故事的背景,然后,要设定不同的角色,接下来,创建角色之间的关系,最后,我们要安排人物之间互动起来,形成故事。
对于战术设计而言,故事的背景就是我们面对的领域问题,剩下的就是我们在这个故事背景下,要找出不同的角色,找出角色之间的关系,让它们互动起来,这样,我们就有了故事,也完成了战术设计。
接下来,我们就来看看,战术设计这个故事模板,我们应该怎么填?
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角色,在战术设计中,我们的角色就是各种名词。我们在初学面向对象的时候,课本上的内容就告诉我们要识别出一个一个的模型,其实,就是让我们识别名词。
识别名词也是很多人对于面向对象的直觉反应。有一些设计方法会先建立数据库表,这种做法本质上也是从识别名词入手的。我们在战术设计中,要识别的名词包括了实体和值对象。
什么是实体呢?实体(Entity)指的是能够通过唯一标识符标识出来的对象。
我们都知道,在业务处理中,有一类对象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。我以电商平台上的订单为例,它会在一次交易的过程中存在,而在它的生命周期中,它的一些属性可能会有变化,比如说,订单的状态刚开始是下单完成,然后在支付之后,变成了已支付,在发货之后就变成了已发货。
但是这个订单始终都是这个订单,因为这个订单有唯一的标识符,也就是订单号,订单号作为它的标识符能将它标识出来。你可以通过订单号查询它的状态,可以修改订单的一些信息,比如,配送的地址。像这种通过唯一标识符标识出来的对象,就是实体。
其实,大多数程序员对于实体并不陌生,因为在各种设计方法中,都有相应的方法识别实体。你甚至可以简单粗暴地将它理解成数据库里存储的对象,虽然这种理解并不完全正确。
**还有一类对象称为值对象,它就表示一个值。**比如,订单地址,它是由省、市、区和具体住址组成。它同实体的差别在于,它没有标识符。之所以它叫值对象,是因为它表现得像一个值。值对象可能会有很多属性,而要想判断值对象是否相等,我们就要判断这些属性是否相等。对于两个订单地址来说,只有省、市、区和具体住址等多个属性都相同,我们才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地址。
实体的属性是可以变的,只要标识符不变,它就还是那个实体。但是,值对象的属性却不能变,一旦变了,它就不再是那个对象,所以,我们会把值对象设置成一个不变的对象。在前面讲函数式编程的不变性时,我给你介绍了不变性的诸多好处,这里也完全适用于值对象。
那你现在应该懂了,我们为什么要将对象分为实体和值对象?其实主要是为了分出值对象,也就是把变的对象和不变的对象区分开。在传统的做法中,找出实体是你一定会做的一件事,而在不同的模型中,区分出值对象是我们通常欠缺的考虑。
一方面,我们会把一些值对象当作实体,但其实这种对象并不需要一个标识符;另一方面,也是更重要的,就是很多值对象我们并没有识别出来,比如,很多人会用一个字符串表示电话号码,会用一个 double 类型表示价格,而这些东西其实都应该是一个值对象。
之所以说这里缺少了对象,原因就在于,这里用基本类型是没有行为的。在 DDD 的对象设计中,对象应该是有行为的。比如,价格其实要有精度的限制,计算时要有自己的计算规则。如果不用一个类将它封装起来,这种行为就将散落在代码的各处,变得难以维护。
其实,我们在讨论面向对象的封装时就已经说过了,只有数据的对象是封装没做好的结果,一个好的封装应该是基于行为的。在 DDD 的相关讨论中,经常有人批评所谓的“贫血模型”,说的其实就是这种没有行为的对象。你可以回头复习一下第15讲,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。
选定了角色之后,接下来,我们就该考虑它们的关系了。
在传统的开发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难题。比如,如果我有一个订单,它有自己对应的订单项。问题来了,我取订单的时候,该不该把订单项一起取出来呢?取吧,怕一次取出来东西太多;不取吧?要是我用到了,再去一条一条地取,太浪费时间了。
这就是典型的一对多问题,只不过,在其他场景中,主角就变成了各种其他的对象。
不过,这也是一种用技术解决业务问题的典型思路。我们之所以这么纠结,主要就是因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技术,如果我们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放到业务上呢?
战术设计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思考的维度:聚合。**聚合(Aggregate)就是多个实体或值对象的组合,这些对象是什么关系呢?你可以理解为它们要同生共死。**比如,一个订单里有很多个订单项,如果这个订单作废了,这些订单项也就没用了。所以,我们基本上可以把订单和订单项看成一个单元,订单和订单项就是一个聚合。
学习 DDD 时,有人会告诉你,聚合要保证事务(Transaction)一致性。简言之,就是要更新就一起更新,要删除就一起删除。只要你理解了它们是一个整体,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对象要一起操作了。
不过,一个聚合里可以包含很多个对象,每个对象里还可以继续包含其它的对象,就像一棵大树一层层展开。但重点是,这是一棵树,所以,它只能有一个树根,这个根就是聚合根。
聚合根(Aggregate Root),就是从外部访问这个聚合的起点。我还以上面的订单和订单项为例,在订单和订单项组成的这个聚合里,订单就是聚合根。因为你想访问它们,就要从订单入手,你要通过订单号找到订单,然后,把相关的订单项也一并拿出来。
其实,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对象都看成是一种聚合。只不过,有一些聚合根下还有其他的对象,有一些没有而已。这样一来,你就有了一个统一的视角看待所有的对象了。所以,我们也可以用统一的标准要求聚合,比如,聚合不能设计得太大。你有没有发现,这其实就是单一职责原则在聚合上的应用。
那如果不同的聚合之间有关系怎么办?比如,我要在订单项里知道到底买了哪个产品,这个时候,我在订单项里保存的不是完整的产品信息,而是产品ID。还记得吗?我们在前面说过,实体是有唯一标识符的。如果需要,我们就可以根据产品 ID 找出产品信息。
有了对于聚合的理解,做设计的时候,我们就要识别出哪些对象可以组成聚合。所以,我们的一对多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:是聚合的,我们可以一次都拿出来;不是聚合的,我们就靠标识符按需提取。当你纠结于技术时,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解错了问题。
我们现在有角色了,也确定关系了。接下来,我们就要安排互动了,也就是说,我们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。
还记得第27讲的事件风暴吗?我们在其中识别出了事件和动作,而故事的来龙去脉其实就是这些事件和动作。因为有了各种动作,各种角色才能够生动地活跃起来,整个故事才得以展开。
动作的结果会产生出各种事件,也就是领域事件,领域事件相当于记录了业务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。相对于 DDD 中的其他概念,领域事件加入 DDD 大家庭是比较晚的,但因为其价值所在,它迅速地就成了DDD 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概念。
因为领域事件是一条很好的主线,可以帮我们梳理出业务上的变化。同时,在如今这个分布式系统此起彼伏的时代,领域事件可以帮助我们让系统达成最终一致的状态。
那各种动作又是什么呢?那就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到的动词。在战术设计中,**领域服务(Domain Service)**就是动词。只不过,它操作的目标是领域对象,更准确地说,它操作的是聚合根。
动词,是我们在学习面向对象中最为缺少的一个环节,很多教材都会教你如何识别名词。在实际编码中,我们会大量地使用像 Handler、Service之类的名字,它们其实就是动词。
你可能会问,按照前面的说法,动作不应该在实体或值对象上吗?确实是这样的,能放到这些对象上的动作固然可以,但是,总会有一些动作不适合放在这些对象上面,比如,要在两个账户之间转账,这个操作牵扯到两个账户,肯定不能放到一个实体类中。这样的动作就可以放到领域服务中。
还有一类动作也比较特殊,就是创建对象的动作。显然,这个时候还没有对象,所以,这一类的动作也要放在领域服务上。这种动作对应的就是工厂(Factory)。这个工厂其实就是设计模式中常提到的工厂,有了设计模式的基础之后,你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。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聚合的存在,聚合里的各种子对象都要从聚合根创建出来,以便保证二者之间的关联。比如,订单项的产生应该从订单上的订单项工厂方法创建出来。而聚合根本身的产生,就可以由领域服务来扮演工厂的角色。
对于这些领域对象,无论是创建,还是修改,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地方把变更的结果保存下来,而承担这个职责的就是仓库(Repository)。你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持久化操作(当然,在不同的项目中,具体的处理还是会有些差别的)。
其实,很多人熟悉的 CRUD,可以对应成一个一个的领域服务。如果我们用战术设计的做法来表示,应该是这样:
当然,这种简单的映射并不好,没有体现出业务含义,这里只是为了帮助你把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。
当我们把领域服务构建起来之后,核心的业务逻辑基本就成型了。但要做一个系统,肯定还会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,比如,用户要修改一个订单,但首先要保证这个订单是他的。在 DDD中,承载这些内容的就是应用服务。
应用服务可以扮演协调者的角色,协调不同的领域对象、领域服务等完成客户端所要求的各种业务动作,所以,也有人把它称之为“工作流服务”。一般来说,一些与业务逻辑无关的内容都会放到应用服务中完成,比如,监控、身份认证等等。说到这里,我们已经说出了应用服务和领域服务之间的区别。
**应用服务和领域服务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,领域服务包含业务逻辑,而应用服务不包含。**至于哪些东西算是业务逻辑,就要结合具体的项目来看了。
至此,我已经把战术设计这个故事模板给你讲了一遍,DDD 也算完整地讲了一遍了。你现在应该对DDD的各种基础概念之间是个什么关系、如果要做领域驱动设计,要有怎样一个步骤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。
当然,仅凭三讲的篇幅,我们想要完整地理解领域驱动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但是你现在至少有了一个框架,当你再去学习 DDD 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知识时,你就不会轻易地迷失了。
Vaughn Vernon 写过两本关于 DDD 的书,是现在市面上比较好的 DDD 学习材料。建议你先阅读《领域驱动设计精粹》,这本书可以帮你快速入门;然后你再看《实现领域驱动设计》,这本书很厚,但讲得要更细致一些。当然,想要真正想学会 DDD,还是需要你在实际项目中进行练习。
今天,我们讲了DDD 中的战术设计,我们把战术设计当作了一个故事模板。让你先去识别角色,也就是找到实体和值对象。一个简单的区分就是,能通过唯一标识符识别出来的就是实体,只能通过字段组合才能识别出来的是值对象。
然后我们应该找到角色之间的关系,也就是聚合。操作聚合关键点在于找到聚合根。当聚合根不存在时,聚合中的对象也就不再有价值了。
有了角色及其关系,接下来就是找到各种动词,让故事生动起来。这里,我们讲到了动作,也就是领域服务,以及动作的结果,也就是领域事件,还有创建对象的工厂和保存对象的仓库。这些内容构成了我们最核心的业务逻辑。一些额外的工作,我们可以放到外围来做,这就是应用服务。
通过这几讲关于DDD的学习,你知道了如何识别出各种对象。通过前面设计原则、设计模式的讲解,你知道了如何组织这些对象。至此,我已经把设计相关的主要知识给你讲过一遍了,你现在应该知道如何做设计了。
那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基础,我们就可以做自己的设计了。从下一讲开始,我们就来体验一下,如何在真实的项目中做设计。
如果今天的内容你只能记住一件事,那请记住:战术设计,就是按照模板寻找相应的模型。
最后,我想请你分享一下,你可以按照战术设计的模板,简要地描述一下你的项目吗?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。
感谢阅读,如果你觉得这一讲的内容对你有帮助的话,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