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王庆友。今天我和你聊一聊,如何实现系统的高可用。
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平常更关注系统业务功能的实现,而对于系统是否会出故障,总觉得那是小概率事件,一开始不会考虑得太多。然而系统上线后,我们会发现系统其实很脆弱,每个地方都可能会出问题,处理线上事故的时间往往超过了开发功能的时间。
所以,对于系统的高可用,我想你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:系统的高可用真的很重要吗?如何实现系统的高可用,具体都有哪些手段呢?
十年前,我还在eBay,那时候,我们有几个数据来说明系统宕机对公司的影响,我记得其中一个是系统每宕掉1秒,公司将损失三千美金的收入;现在的大型外卖平台也是如此,如果就餐高峰期宕掉1小时,平台至少损失几个亿的直接收入,更加不用说对公司品牌的影响。
但是我们知道,系统中包含了大量的软硬件设备,要保证所有的节点都可用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所以今天这一讲,我会从系统高可用的角度出发,和你介绍如何才能做到让系统不掉链子。
那么一个系统,它在运行的过程中,都可能会出现哪些故障呢?我们来看一个简化的系统处理过程。
首先,客户端在远程发起请求,经过接入系统处理后,请求被转发给应用系统;应用系统调用服务完成具体的功能;在这个过程中,应用和服务还会访问各种资源,比如数据库和缓存。这里,我用红色部分,标识出了整个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点,如下图所示:
这些故障点可以归纳为三类:
下面,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才能应对这些问题,实现系统的高可用。
系统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有很多,解决的方式也不一样,在讨论具体的解决手段之前,我想先说下高可用的总体解决思路,这样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具体的实现方式。
要想让系统能够稳定可用,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避免问题的发生。比如说,我们可以通过UPS(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,不间断电源)来避免服务器断电,可以通过事先增加机器来解决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。
然后,如果问题真的发生了,我们就要考虑怎么转移故障(Failover)。比如说,我们可以通过冗余部署,当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时,用其它正常的节点来代替问题节点。
如果故障无法以正面的方式解决,我们就要努力降低故障带来的影响。比如说流量太大,我们可以通过限流,来保证部分用户可以正常使用,或者通过业务降级的手段,关闭一些次要功能,保证核心功能仍旧可用。
最后是要快速恢复系统。我们要尽快找到问题的原因,然后修复故障节点,使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。
这里我要强调的是,处理线上事故的首要原则是先尽快恢复业务,而不是先定位系统的问题,再通过解决问题来恢复系统。因为这样做往往比较耗时,这里给出的处理顺序也体现了这个原则。
那么结合前面介绍的系统故障点和高可用的解决思路,我们在做架构设计时,就可以从 正面保障 和 减少损失 两个角度来考虑具体的应对手段。下面,我就来和你分享一下高可用的设计原则。
第一个设计原则是冗余无单点。
首先,我们要保证系统的各个节点在部署时是冗余的,没有单点。比如在接入层中,我们可以实现负载均衡的双节点部署,这样在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时,另一个节点可以快速接管,继续提供服务。
还有远程网络通信,它会涉及到很多节点,也很容易会出现问题,我们就可以提供多条通信线路,比如移动+电信线路,当一条线路出现问题时,系统就可以迅速切换到另一条线路。
甚至,我们可以做到机房层面的冗余,通过系统的异地多IDC部署,解决自然灾害(如地震、火灾)导致的系统不可用问题。
第二个设计原则是水平扩展。
很多时候,系统的不可用都是因为流量引起的:在高并发的情况下,系统往往会整体瘫痪,完全不可用。
在前面的故障点介绍中,你可以看到,在应用层、服务层、资源层,它们的处理压力都是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。上一讲中,我也提到过,由于硬件在物理上存在瓶颈,通过硬件升级(垂直扩展)一般不可行,我们需要通过增加机器数量,水平扩展这些节点的处理能力。
对于无状态的计算节点,比如应用层和服务层来说,水平扩展相对容易,我们直接增加机器就可以了;而对于有状态的节点,比如数据库,我们可以通过水平分库做水平扩展,不过这个需要应用一起配合,做比较大的改造。
第三个原则是柔性事务。
我们知道,系统的可用性经常会和数据的一致性相互矛盾。在CAP理论中,系统的可用性、一致性和网络容错性,三个最多只能保证两个,在分布式系统的情况下,我们只能在C和A中选一个。
在很多业务场景中,系统的可用性比数据的实时一致性更重要,所以在实践中,我们更多地使用BASE理论来指导系统设计。在这里,我们努力实现系统的基本可用和数据的最终一致。
知识拓展:关于BASE理论的详细信息,你可以参考一下隔壁专栏《分布式协议与算法实战》的这篇文章,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。
我们平时对单个数据库事务的ACID特性非常熟悉,因为这里不存在P,所以C和A都能得到很好地保证,这是一种刚性事务。但在复杂的分布式场景下,基于BASE理论,我们通常只能实现部分的C(软状态和最终一致)和部分的A(基本可用),这是一种柔性事务。
柔性事务具体的实现方式有很多,比如说,通过异步消息在节点间同步数据。当然,不同的方式,对C和A的支持程度是不一样的,我们在设计系统时,要根据业务的特点来决定具体的方式。
第四个原则是系统可降级。
当系统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时,我们就要考虑尽快止损,为故障支付尽可能小的代价。具体的解决手段主要有以下这几种。
最后一个设计原则,是系统可监控。
在实践中,系统的故障防不胜防,问题的定位和解决也非常的困难,所以,要想全面保障系统的可用性,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监控。
当我们在做功能开发的时候,经常会强调功能的可测试性,我们通过测试来验证这个功能是否符合预期,而系统可监控,就像业务功能可测试一样重要。通过监控,我们可以实时地了解系统的当前状态,这样很多时候,业务还没出问题,我们就可以提前干预,避免事故;而当系统出现问题时,我们也可以借助监控信息,快速地定位和解决问题。
好,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,我对这些架构原则做个小结。
好了,通过前面的介绍,你应该已经了解了系统的故障点,以及高可用的设计原则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,在实践中都有哪些手段来保障系统的高可用。这里,我会按照系统的处理顺序来给你做详细介绍。
客户端到服务端通常是远程访问,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网络的可用性问题。
针对网络的高可用,我们可以拉多条线路,比如在企业私有的IDC机房和公有云之间,同时拉移动和电信的线路,让其中一条线路作为备份,当主线路有问题时就切换到备份线路上。
在接入层,也有很多成熟的HA方案,比如说,你可以选择Nginx、HAProxy、LVS等负载均衡软件,它们都能很好地支持双节点+Keepalived部署。这样当一个节点出了问题,另一个节点就可以自动顶上去,而且两个节点对外是共享一个虚拟IP,所以节点的切换对外部是透明的。
这里,我们通过冗余和自动切换避免了单点的故障。
Web应用通常是无状态的,我们可以部署多个实例,很方便地通过水平扩展的方式,提升系统的处理能力;接入层的负载均衡设备,可以通过各种算法进行多个Web实例的路由,并且对它们进行健康检测,如果某个实例有问题,请求可以转发到另一个实例进行处理,从而实现故障的自动转移。
通常情况下,我们还可以在接入层做限流,比如,在Nginx中设置每秒多少个并发的限制,超过这个并发数,Nginx就直接返回错误。
这里,我们同时支持了Web节点的水平扩展、自动故障转移以及系统的可降级(限流)。
服务通常也是无状态的,我们也可以通过部署多个实例进行水平扩展。
有多种方式可以支持服务实例的发现和负载均衡,比如说,我们可以使用传统的代理服务器方式,进行请求分发;另外,很多的微服务框架本身就支持服务的直接路由,比如在Spring Cloud中,我们就可以通过Eureka进行服务的自动注册和路由。
应用通常会访问多个服务,我们在这里可以做服务的隔离和熔断,避免服务之间相互影响。
比如在Spring Cloud的Hystrix组件(开源熔断框架)中,我们可以为不同服务配置不同的线程池,实现资源隔离,避免因为一个服务响应慢,而占用所有的线程资源;如果某个服务调用失败,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熔断操作,避免无谓的超时等待,影响调用方的整体性能。
在应用和服务的内部,针对具体的功能,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功能开关。开关实际上是一个标志变量,它的值可以是on/off, 我们在代码中可以根据它的值,来确定某一段逻辑是否要执行。开关的值可以在数据库或配置系统里定义,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外部的开关值,控制应用内部的行为,这个在eBay有大量的落地。
这里,我们同时支持了服务节点的水平扩展、自动故障转移以及系统的可降级(熔断和业务开关)。
常见的资源包括关系数据库、缓存和消息系统,我就以它们为例来介绍一下。
关系数据库属于有状态服务,它的水平扩展没有那么容易,但还是有很多手段能够保障数据库的可用性和处理能力。
首先,我们可以做数据库的主从部署,一方面通过读写分离,提升数据库读的性能,减轻主库压力;另一方面,数据库有成熟的MHA方案,支持主库故障时,能够自动实现主从切换,应用可以通过VIP访问数据库,因此这个切换过程对应用也是透明的。
另外,我们也可以通过物理的水平分库方式,对数据进行分片,这样就有多个主库支持写入。水平分库会涉及较多的应用改造,后面会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1号店的订单水平分库项目,到时我们再详细讨论。
再说下缓存。在数据读写比很高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利用缓存优化数据库的访问性能,包括进程内部缓存和分布式缓存,缓存是应对高并发的有效武器。
很多缓存方案,比如Redis本身就支持集群方式,它可以通过多节点支持处理能力的水平扩展,通过数据的多副本来支持故障转移。
最后说下消息系统。消息系统有很多成熟的MQ组件,比如说Kafka,它可以通过多节点部署来支持处理能力的水平扩展,也能通过数据的多分区,实现故障的自动切换,保证系统的可用性。
最后我想说的是,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到来,即使有了这些高可用措施,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等待着我们。所以,系统的监控非常重要,只有准确地了解系统当前的状况,我们在面对问题时,才能快速响应,处理到点子上。
今天,我和你介绍了保障系统高可用都有哪些策略和设计原则,相信你现在对高可用的整体处理思路有了清楚的认识。
另外,我还针对典型的系统处理过程,和你介绍了各个环节都有哪些具体的高可用手段,希望你可以在工作中,结合系统的实际情况去落地它们。
接下来,我会通过几个实际的案例,来具体说明如何实现系统的高可用,你可以跟着课程继续学习,然后尝试着在实际的工作中去参考和灵活运用。
**最后,给你留一道思考题:**处理事故有三板斧的说法,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?你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呢?
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互动,我会第一时间给你反馈。如果这节课对你有帮助,也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。感谢阅读,我们下期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