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师兄

20|云时代的下一站:SaaS化与魔球建模法

你好,我是徐昊。今天我们来聊聊SaaS(Software as a Service)化。

按理说,SaaS化与业务建模无关,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门课程中。但是,SaaS化却与云平台、微服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而且,我是通过建立一个模型解决了SaaS化服务设计的问题,所以勉强算是沾边吧。

那么今天就来讲一讲为什么我们需要在现在关注SaaS化,以及如何通过服务设计,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SaaS化。

微服务真的能帮助创新吗?

很多企业上微服务,都是听信了这样的愿景:**微服务可以促进企业内创新,未来只需要编排存在的服务,就能满足一堆创新的需求。**微服务的确可以实现这个愿景,但是有个实现的前提:微服务需要以开放服务的形式,被其他应用或服务调用

所谓开放服务,即:这个服务不是为某个特定应用或服务构建的,而是面向生态中所有可能的客户端构建的。

微服务并不是服务化的应用后台,它封装了企业的业务能力。任何需要用到这个业务能力的应用,都会对这个服务进行调用。因而微服务与应用后台在概念上就存在巨大的差异。应用后台仅仅服务于应用前台,只要满足前台的需求就可以了。而微服务不仅需要服务于当前已知的应用,还要服务于未来可能需要用到对应业务能力的应用。

除此之外,我需要特别强调,开放还指的是,并不是专门为生产环境中的应用或服务构建的,而是面向所有环境内的应用或服务构建的。也就是说,这个微服务是否能够允许,围绕它展开试验和创新,同时还不影响生产环境下的正常使用。

说句题外话,我见过很多过度拟合的微服务(Overfitting Microservices)。过度拟合这个概念是我从机器学习那里借来的,表示那些没有封装业务能力,过度考虑某些应用场景的服务。这也算是伪微服务的一种形态。

再说一句题外话,我同事Zhamak Dehghani(Data Mesh概念的初创者)曾经在我们某次酒吧扯淡中,描述过一种微服务的机缘凑巧(Serendipity in Microservices)。意思是在微服务完全成为开放式服务生态之后,你无法预知会有什么样的创新出现。因而在机缘巧合之下,会有很多意外之喜。我完全同意这样美好的愿望,而我唯一的顾虑在于,serendipity本义一定指的是好事,但在开放式服务生态中,却没法保证发生的一定是好事。

言归正传。总之,我们需要将微服务构造成开放式服务,那么有两种策略可选:完全开放式服务和SaaS化的开放服务。

我们先来看完全开放式服务。也就是对于某个版本的服务,在企业内生态中存在一个唯一的、开放的、可供任何人访问的实例。这时候,这个服务就像是微博、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开放服务一样。只要具有对应的访问权限(通常是注册用户),那么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对这个服务进行访问。

对于只读性服务,这种策略问题不大。比如提供企业内所有员工公开信息的服务,再比如提供所有产品信息的产品目录服务等。在这种情况下,只需要保证足够的弹性,以应对试验与创新带来的流量即可。

而对于会留下业务痕迹的业务系统,这种完全开放式服务的策略可能就不是那么适用了。来自于试验和创新的流量会在生产系统中留下痕迹,也可能会影响生产环境的正常使用。那么这时候,采用SaaS化的开放服务可能就是更好的选择。

这时候被SaaS化的,就是这个服务的沙箱环境(Sandbox Environment)。也就是说,在任何非生产环境的请求,都会在沙箱环境中获得独立的、与生产环境隔离的专有环境。如图所示:

如果存在需要借助这个服务进行某种实验或创新的场合,那么都可以通过SaaS化的沙箱获得自己专用的服务实例,完成所需的实验。同样,如果存在另一个服务需要与这个服务交互,那么上线前最终的验证与测试,也可以在沙箱环境中完成。

这里你可能会问,对于测试的情况,难道不能通过对契约打桩(Contract Stub)来实现吗?当然可以。只是通过SaaS化的沙箱,可以提供更接近生产环境的环境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有一种特殊的SaaS化形式,我称之为冷SaaS。也就是服务团队不提供运行沙箱的基础设施硬件,而仅仅提供相应的镜像和脚本。这时候就需要沙箱环境的团队,可以在自己的基础设施上构造沙箱环境。因为云时代的基础设计与镜像等价(Infrastructure as Code,IaC的一种形式),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在概念上,将这种方式看作是SaaS。

因而,当我们完成了微服务改造之后,想要发挥微服务承诺的美好未来,总是要通过SaaS化将服务开放化的。

服务还是选项?

云计算的普及也是推动我们需要关注SaaS的一个重要因素。请考虑这样一个例子,针对某个应用或服务,我们希望可以对其进行云化处理,也就是使其具有水平扩展的能力。那么在假设这个应用或服务已经符合云化架构的诸多特点之后,最简单的做法是,将其放置于一个弹性边界之内,并通过弹性负载均衡处理相应的流量。当流量增加时,我们就在弹性边界内增加实例,以应对多出来的流量。

正如我们前面课程讲到的,这是一个典型的云化策略。但是这种策略有个问题,它会假设所有的用户都有一样的服务质量需求。这就相当于什么呢?这就相当于,当你买咖啡的时候,只有超大杯;当你发快递的时候,只有昂贵的次日达;当你选手机卡套餐的时候,只有699包月这一档。

当然你会问,超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不好吗?如果你真能超量收钱的话,就当我没说。但绝大多数情况下,是为了服务好每一个用户而付出了超量的成本。所以这种云化策略就是一种昂贵的云化策略。

以可用性为例,我们都知道从99.9999%提升到99.99999%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。反之,从99.99999%降低到99.99%就能获得巨大的成本缩减。那么所有用户都需要一样的可用性吗?

可以再考虑一下前面微服务的例子,生产环境和沙箱环境对于可用性的要求明显不同。而且就算在生产环境中,不同消费者对于可用性的诉求其实也不尽相同。那么,作为功利主义架构师(Utilitarianism Architect),我自然要问,既然实际上消费者有不同的可用性诉求,那么什么样的云化策略,可以在实质上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,降低成本呢

答案是SaaS化,但是并不是围绕着服务或应用,而是围绕着选项(Offering)

之所以产生了昂贵的云化策略,原因就在于我们忽略了不同用户对于服务质量(可用性只是其中之一)的差异化需求,而仅仅考虑了服务或应用能力上的差异。那么,我们就需要将服务质量重新纳入考量。于是我们可以这么定义:

选项(Offering)= 能力(Capabilities)+ 服务质量(Service-Level Agreement/Non Functonal Requirement,SLA/NFR)

我们随便举个例子,比如快递,能力都是一样的,把包裹从A地运到B地。那么根据不同的服务质量,我们就可以定义出不同的选项:同城当天可达的是当日达;第二天保证送到的是次日达;三到五天的是标快;七到十天的是特惠;等等。

从运营的角度上讲,不同的选项实际代表了不同的运营成本。比如特惠可能会使用便宜的运力,像大卡车;而次日达则可能会使用昂贵的运力,像全货机。那么对应到云环境下,不同的服务质量实际上表示了不同的组网环境。

就以可用性为例,当我们选择不同的云平台选项时,基础可用性本身就存在差异,从多个9到不到90%都有可能。那么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组网上,实现我们所需的可用性需求。然后当有流量进入时,我们可以按照不同流量的种类(比如开通的服务),在不同的组网上启动镜像即可。如下图所示:

在图中的例子里,对于选项A,我们可能要求5个9的可用性,那么我们在6个9的云平台选项基础上,采用专用服务集群策略(dedicated services)实现5个9的可用性;而对于选项B,可能只需要1个9,那么我们可以在2个9的云平台选项基础上,采用共享服务策略(shared services)实现1个9的需求。

但无论是5个9还是1个9,它们都是根据相同的镜像来获得服务实例的。因而在不同的组网之上,选项A和选项B的能力仍然是相同的,差异只存在于服务质量。

我们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不同诉求分派流量。那么选择选项A的消费者,可能是生产环境中的关键消费者,对于我们的服务存在关键路径依赖;而选择选项B的消费者,可能只是在边角功能中用到了我们的服务,而且并不在意我们的服务质量。或是实验性项目,或是测试沙箱等等。通过分流选项B的流量,我们节约了大量的运营成本。我们相当于围绕着不同的选项构建了SaaS化的云化策略。

那么你可能会问,在不同的选项中,能力可以不同吗?答案是可以的(当然这对于软件交付的策略、变化点的识别、架构的策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但由于不是我们这门课的主题,这里就不展开了)。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通用的SaaS化的部署模式:

你自然可以脑补出在K8S、Rancher上的各种具体实现,我就不多说了。我的很多客户总是对实现SaaS化的技术细节很感兴趣,所以我每次都免费送他们这个图。因为这个图完全不值钱。毕竟决定SaaS化成败的关键,在于如何正确地设计选项,否则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在不同的组网中该放什么镜像,要去实现哪些服务质量呢?

需要几个选项?

那么我们要怎么设计选项呢?又需要几个选项呢?答案很简单,对于任意SaaS化的应用或者服务,都需要三类选项以应对三类客户:

  1. 高价值客户:这类客户除了看重服务质量外,更看重响应速度。类比到市面上可以见到的SaaS服务,也就是GitHub企业版、Salesforce企业版这样的。对于这类客户,快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诉求,才是赢得青睐的关键。因而,通常SaaS产品,不光会采用单独独立的组网环境,还会提供专门的服务团队,以满足用户对于响应速度的要求。
  2. 现金奶牛:这类客户应该覆盖大部分的用户群体,比如GitHub免费用户,或是Salesforce标准版这样的用户。对于这类客户,目标就是降低成运营成本。比如通过自动化脚本实现低成本运维。再比如,通过自助式服务来解决服务开通等问题。
  3. 尴尬客户:这类客户价值不高,成本又减不下来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,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,都是这类客户的真实写照。解决办法通常是将其提升为高价值客户,或者简化为现金奶牛。但也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客户是SaaS化应用持续改进的重要源头。

这就是我发明的魔球SaaS选项建模法(Moneyball SaaS Offering Modeling)。从名字你也能看出来,灵感来自篮球中的魔球理论:三分价值高,上篮把握性大,中距离很尴尬。所以,要尽可能地将出手转化为上篮或者三分,避免中距离。同样的方法,可以帮助我们建模SaaS选项:将客户尽可能地转化为现金奶牛或者高价值客户,避免尴尬客户,从而得到一个简单直接的选项设计。

划分了客户群体类别之后,就可以进行选项设计了。这个时候,就需要考虑客户在能力和服务质量上的差异化诉求了。你可以在具体场景中自由发挥。

最后再顺便说一点。魔球建模中的三类客户,也代表了一种将存量系统SaaS化的变革策略。我们可以将现有系统和现有的服务质量,建模成遗留选项(Legacy Offering),然后将它放置在尴尬客户的Tier 2。那么现在我们100%的用户都是尴尬客户了。

这个策略虽然不太妙,但是说明我们潜力无穷啊!于是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变革策略,从中分化出高价值客户和现金奶牛,并用新的选项去覆盖他们,这里可以采用产品设计和产品演进的思路推进变革。

鉴于产品设计和产品演进也不是我们这门课的核心内容,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。需要了解这方面信息的,可以找我司CX(Customer Experiences)的产品专家们。

小结

这节课我们从微服务和云化策略入手,展望了它们后续的发展。发现殊途同归,最后都需要SaaS化能力。所以我说,无论是微服务还是云时代,下一站都会是SaaS化。当SaaS化成为我们默认的运营和架构风格,我们就进入了云时代的下一章。

在下一章中,不仅仅是业务建模,产品化设计、产品化运维、服务消费体验、生态体验都将会进入我们的视野。到那时,技术的景致(landscape)将会大有不同。我希望你能以一个开放的心态,迎接下一章。特别是,希望你能从现在开始,补充产品与体验设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。

让我们到那时再相见!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!

思考题

最后一节课了,来畅想一下吧。如果进入下一章,你会怎样?

到这里,我们专栏的正文内容就全部结束了,感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!还有一篇“结束语”马上会和你见面,我们下一讲再见!